近年来,高新区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,大胆探索、先行先试,创新构建“党建联建”新模式,打破组织壁垒,实现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集团作战”,从“各扫门前雪”到“共绘一张图”,精心锻造“党建链”强力引领“产业链”,汇聚“大抓产业、主抓工业”的强大合力,实现党的建设与产业培育、科技创新、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。
打破壁垒,构建产业生态“红色经纬”。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往往存在组织覆盖盲区、资源分散、作用发挥受限等问题,难以完全适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、创新要素跨域流动的现实需求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高新区率先启动“党建联建”工程,按照“产业相关、地域相邻、龙头带动、共建共享”的原则,聚焦生物医药、绿色食品、绿色化工、风电装备制造、晶硅新能源、绿色铜等10大主导产业,吸纳链上核心企业党组织60家,覆盖党员580余名,将党的组织体系成功嵌入产业发展最活跃的经络上,形成了“党工委—产业链党委—链上企业党组织”上下贯通、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。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20余家中小微企业党组织“空白点”问题,实现党组织覆盖率显著提升,真正形成“产业延伸到哪里,党组织就建到哪里,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”的生动局面。
强化引领,锻造高质量发展“主心骨”。强化政治引领功能,确保产业发展方向不偏、动力不减。组织链上企业开展理论学习、政策解读、形势分析40场次,参与624人次,引导企业紧跟国家战略、聚焦核心技术突破。围绕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,组成“党员突击队”、“技术攻关小组”,推动解决技术研发、转型升级、项目建设等一线难题,加快推进川至年产60吨光伏高纯半导体材料建设项目、滇中有色20万吨阴极铜等重点项目投产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形成“啃硬骨头”的强大合力。通过联合开展党建联建,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、协同奋进的产业文化氛围,激发产业链各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。
聚焦赋能,打通产业协同“关键环”。以“党建链”引领“产业链”,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、协同创新,化身“发展服务团”,精准对接企业需求,做实“链上功夫”。“链”接资源,促合作。举办“云南省高新区联盟走进东部领先高新区活动”、“创新创业沙龙”、路演、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,促成企业间技术合作。“链”上攻关,破难题。围绕产业链共性技术难题,由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攻关,成功攻克了老拨云堂滴眼液、马大泡食品微生物培育与新品研发等项目关键技术瓶颈,推动12个滞后项目重回正轨,确保重大项目“落地即加速”。“链”通政企,优环境。党建联建成为政企沟通的“快车道”,结合“三进企业”和服务企业“2115”工作法,累计开展走访企业2轮次,走访企业110余家,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落地、用水用电保障、银行融资等困难问题30余个。“链”育人才,蓄动能。联合高校和培训机构,开展“彝药出海”计划,建设跨境医药学历与培训教育联合体,培训各类专业人才,将技术能手发展为党员、党员培养为骨干,强化人才支撑。
楚雄高新区将继续深化这一创新模式,推动“党建链”与“创新链”、“人才链”、“资金链”更深融合,不断丰富其内涵,拓展其外延,将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园区的产业优势、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,助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。